正在阅读:人类最后的净土-南极之参观科考站篇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巴西头条 / 正文

副本_副本_未命名__2024-11-17+12_59_58.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人类最后的净土-南极之参观科考站篇

转载 1012018/10/25 17:21:3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华人头条 作者:巴西华人网 4149 阅读 0 评论 2 点赞

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上,南极是人类最后被发现、最后进入的大陆。人类从发现南极-进军南极-南极之争-南极科考-南极保护-南极公约,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无论是为了验证海盗威廉-丹皮尔发现南方岛屿这一传说的英海军军官库克,还是号称库克英魂转世的俄海军军官别林斯基,再到后来为了比赛谁先到达极点的斯科特与阿蒙森,人类探索南极并在南极活动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却英雄辈出。“壮志未酬身先去、前赴后继心不悔”,这些先驱们为南极的文明史,谱写了一部部壮美的篇章。踏着他们的足迹,人们在现代高科技和物质文明的帮助下,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手段探索着南极,古老的木板房和小石屋成为了历史的遗迹,一座座现代化的科学考察基地应运而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极旅游极速升温,不仅仅是科学考察人员,普通的老百姓也能够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来体验极地的环境和参观人类在南极活动的点点滴滴。

(一)

南极之所以让无数人着迷,成为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焦点,除了其令人震撼的景观外,还有她神秘的气候特征、地理特性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极大陆四周冰峰耸立,中央部位下凹,这使南极同时具有最高和最低的陆地;气候寒冷造就了南极几乎没有川流不息的河流,但却拥有最多的冰河-也就是冰川;南极的气候寒冷而干燥,暴风雪是这里的气候主宰,一年四季有三季暴风雪肆虐,曾有科考队员一出考察站大门就被吹跑而失踪牺牲的事件发生,令人闻风丧胆!

南极在地球的最底部,由于地球的公转,在高纬度地区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大陆冰盖在漂移,极点一直在移动;地球磁场的千变万化,造成南磁极飘忽不定;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和臭氧空洞等等。所有这些南极独有的特征,给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生存,带来哪些的影响,我们的确知之甚少。

南极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是世界上淡水储存量(占全球的90%)最多的陆地以外,她还是动植物栖息的重要场所、生命在这里演绎着传奇,它们以生命的不同形式,使出各种御寒的绝招,在这里繁衍生息;南极包括220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的矿物资,其中铁矿世界第一,煤矿储量高达5000亿吨,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和利用的远景也十分看好。而最最珍贵和值得收藏的就是来自于地球之外的陨石,这些天外来客,在南极的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品相之好,令无数科学家着迷,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对这些陨石的研究,来探索太空生命的秘密。

为了使科学家们更好的在南极展开科学研究,各个国家相继在南极建立科考站。从澳大利亚1954年第一个建站,迄今为止,已有几十个国家建立了140多个考察站,其中夏季考察站100多个,越冬考察站40多个。我们伟大的天朝在南极先后建立了四个考察站,分别是长城、中山、昆仑和泰山站。其中的长城站就坐落在南极圈外南设德兰群岛的南乔治亚岛上,一般的游船过德雷克海峡后都会最先抵达这里,然而针对不同的游客和不同的线路,有的船就不会停靠,我们的佩兰休斯号由于欧美国家的乘客居多,就是其中之一。佩兰休斯号只停靠废弃阿根廷科考站和正在运行的智利、英国科考站,这多少有点遗憾,据说在我们的长城站可以吃到热乎乎的包子和水饺。

(二)

废弃的阿根廷布朗海军上将科考站,顾名思义是根据阿根廷的海军上将布朗先生命名的一座夏季科考站(冬季关闭无人),该站建于1951年,就坐落在南极半岛北半部的西海岸,就在天堂湾海岸的一个宽600米,长只有150米极小的岛上,事实上除了极少数的几个科考站外,几乎所有在南极半岛设置科考站的国家,都会将科考站安置在沿海地带,因为只有在沿海地带气候比较温和,也有裸露出来的地面。

南极科考站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用柱子支撑起来的。因为南极的风雪太大,如果建筑物直接坐落在地表上。那么随便来一场暴风雪的话,房子就会直接被大雪掩埋。而采用这种建筑方式,可以让风雪从建筑物的底下通过,而不至于把建筑物掩埋起来。

我由于感冒,当天的下午没有登陆去参观,只是在上午KAYAKING的时候远远的眺望了一下。位于海岸小半岛西北端的科考站,总共只有5座建筑物,精巧而漂亮,风格极具阿根廷乌兹怀亚的特色,墙壁刷成了红色,点缀有阿根廷国旗上的淡蓝色和白色条纹,房顶被白雪覆盖,颜色对比强烈,倒映在天堂湾清澈的海水里十分好看。

2016年流行的一部网路小说是赫墨写的大矿主,男主角唐风带着星核,乘着小飞机最先就到了南极半岛的布朗科考站,我不知道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何年何月,里面提到当时的布朗科考站还有7名科学家,其中和唐风比较要好的丰塔纳博士,用热腾腾的咖啡招待大家,唐风也将200多公斤的水果回赠给科考站,大家谈笑风生、天南地北的闲聊。本身这部书就是一部科幻悬疑小说,所以书中除了对布朗站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描述外,其余的纯属虚构,因为在1984年一场大火过后该站就废弃了。据说当时驻守在科考站的医生因为不能忍受漫长的冬季,向国内申请派船接他们回国,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并没有派船来接,无奈之下他们放了一把火烧掉了工作站,虽然没有人在这次火灾中受伤,但从此这个站就废弃了,只保留了几个贮备物资的援助木屋,在紧急情况下时才启用。

(三)

相对于布朗站的萧条,隶属于智利空军的智利加布里埃尔-冈萨雷斯-维德拉(Gabriel Gonzalez Videla)科考站却温馨了许多,一登陆就有3名身着智利科考服,体格健硕、外表帅气的科考人员,站在通往科考站小路两侧的雪地里,面带微笑的和我们打招呼,迎接着我们的到来。20世纪40年代,时任智利总统的加布里埃尔-冈萨雷斯-维德拉为振兴智利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和旅游业,政府还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并在南极建立了几处考察站。1947年2月6日在格林威治岛创建阿图罗·普拉特上尉考察站,归属智利海军管辖,负责研究通信、电离层和气象学;1948年2月18日在南极半岛创建的奥希金斯将军考察站,归属智利陆军管辖,负责研究地震学、地图绘制学、气象学等,冈萨雷斯·魏地拉总统亲自出席了奥希金斯考察站落成仪式,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登陆南极大陆的总统。3年后(1951年3月12日),智利空军又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一个南极科学研究补给站(夏季站),并将其命名为:加布里埃尔-冈萨雷斯-维德拉科学考察站,短短5年时间,智利海陆空三军就分别在南极建立了属于自己管辖的考察站,可见政府的重视程度。

冲锋舟停靠在简易的栈道边上,一条两边堆满厚厚积雪的小路通向站内,右侧突出的岩石上,一个石窝一个石窝的布满了企鹅,这些企鹅栖息在这里,趴在自己的石窝里孵化着它们的幼崽,有的貌似刚刚出生不久,蜷缩在企鹅妈妈的身下,他们萌萌的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在岩石的前面雪地上,不知道什么原因,居然洒落着很多的企鹅毛。在几所房子的中间空地较高的地方有一个钉满指示牌的木桩,牌子上面标出了世界各地主要城市到此的实际距离,我惊奇的发现,这里距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为:17293KM。

我们跟着科考站的人员,一边听着讲解一边参观着这里的生活设施,这些供科考人员生活工作的房屋都是用厚厚的木板建成,所以虽然外面寒气逼人,市内却温暖如春,船友们或在客厅小坐休憩,或在餐厅品尝科考站为我们准备的咖啡和小点心,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屋子后面是一处可以徒步的空旷雪地,信步到河边可以近距离观看大块透着幽蓝的浮冰,登上值班眺望塔楼,远眺远处的佩兰休斯号,宛如玩具一般静静的停在那冰山和雪山脚下。

离开的那一刻,我想大家的心情完全一样,不管是常年累月工作在这里的科考人员,还是从人间到此一游才几天的船客,都深知能在这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的异域世界相遇实属不易,在倍感喜悦和温暖的同时,所有人都有种特殊的心绪。。。彼此珍重,我们祝愿他们在此生活愉快!他们目送我们离开,希望一切顺利!

(四)

一个国家发达和文明的程度,真的可以在任何地方得以体现,哪怕这个地方是荒凉原野。近年来游客大量涌入南极,来南极的游客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参观各国科学考察站,一开始这些科考站还敞开怀抱迎接远方的来客,但是随着到访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不被打扰,很多科考站开始拒绝接待游客。一些南极条约的成员国甚至出台了严格限制游客到其考察站旅游的相关政策,包括我们的长城站据说也开始有条件的接受游客参观(一般是只接待包船的中国游客)。然而当参观科考站日益稀罕时,英国人设在拉克罗港的原Base-A基地却对所有的游客敞开了大门。

南极的昂韦尔岛(见船宿篇里的卫星地图,和南极半岛以海峡相隔)拉克罗港是块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该岛在1903年被法国探险家发现后,由英国人捷足先登于1941年在此建立了Base-A基地,该基地是二战时英国的秘密基地之一,战时为了监视德国在南极的行动,1944年展开代号为“塔伯伦计划”(Operation Tabarin)的秘密行动。二战结束后,该基地由归福克兰群岛接管,变成了科研基地,直到1962年荒废。荒废后的基地,并没有就此萧条下去,英国南极遗产信托基金(UKAHT)组织得知后,全面接手管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基地,并把它改建为集邮局、旅游参观、销售纪念品和南极历史博物馆为一身的综合性场所(这就是南极历史遗迹第61号)。

为了维护这里的正常运行和接待游客参观,他们每年在世界各地招聘5名志愿者上岛。基金会公开的招聘广告上写道:“朋友们,我们面向全世界公开招聘邮差,前往全年平均气温只有摄氏零下10度、企鹅多过人的小岛上工作,每年工作4个月,包吃包住月薪逾千英镑,堪称“隐世笋工”。应征者必须能够扛着又大又重的箱子走过湿滑冰原、能够在没有热水情况下生活,还必须能忍受1个月不洗澡,以及与岛上2千头企鹅朝夕相对。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没网络、没电话,对外通讯依靠高频的无线电,直升机亦无法到达,生病后要坐3天船才可看到医生,我们期待您的加入。。。”

为了避免破坏生态,这里每天限制参观的人数在350人以内,而单次不超过60人,岛上只有三座墙体黑色、窗框和房檐刷着红漆的普通铁皮屋。一座是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老物件,虽历经近百年却依然清晰。滑雪板、狗拉雪橇的绳套、劳作用的各种工具、修修补补用的小型作坊、客厅里的老唱机、书房里的学习书本、卧室里的衣服、床上物品以及日常洗漱用品、明星画像和取暖设备、厨房架子上不知道目前可否食用的各种罐装食品等等,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当时的生存状态。眼光洒在在这些老物件上,很容易让人沉浸在旧时光里,我禁不住好奇的打量着它们,试图揭开那尘封的往事。。。它们从何处来?走了多么远的路?经历着怎样的故事?

第二座房子是个小型的邮局,里面有各种南极纪念品出售,明信片、带有企鹅标志的衣帽、玩具、冰箱贴等应有尽有。小小屋子里绕着柜台排了一大圈准备邮递明信片的船友,工作人员会在上面盖上南极的邮戳,然后将明信片投到外面仿古的邮筒内,历经1-2个月收件人才能收到来自南极的贺卡。据介绍,邮政轮船(不一定是专门的)会把这里的信件送到福克兰群岛,然后再运回英国,最后再从英国按地址寄往世界100多个国家,数量每年大约有7万张,每张邮资为15美元,所有的收益全部用于站点的维护以及保护南极的其他历史遗迹和纪念碑(据说送达率只有40-60%,所以我没邮寄,选择盖了邮戳自己带回)。

最后一座圆筒式的房子是值班志愿者的休息室,休息室的四周是2000多只企鹅的领地,这块区域并没有对游客们开放,这正是这个站点的其中一项实验,测试旅游对企鹅生存的影响,看看人类究竟会不会伤及到这些岛上的主人。而到目前为止,有趣的结果表明,旅游对企鹅的影响是轻微的,即便是这轻微的也还是积极的,因为很可能正是人类的活动阻止了一些鸟类特别是贼鸥偷食企鹅蛋和捕食企鹅幼崽。

以上种种,使这个由英国基金会管理的61号南极历史遗迹,成为最受欢迎的南极旅游目的地之一,内心暗自佩服UKAHT的匠心独运,这种保护历史遗迹,维持站点运营的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五)

从废弃的布朗到正在运行的冈萨雷斯再到由基金会管理的61号,佩兰修斯为我们选择的参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对于游客来说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冰山上的一角,从极点到南极圈,从南极内陆到沿海,分布着诸多的南极科考站,这些科考站由于建造的国家和功能不同,都各具特色。除了前面提到的由柱子支撑的空中楼阁式以外,还有地下固堡式,所谓的固堡式就是为了防风、防雪和保暖,将考察站建在冰雪下面,建成后的科考站如同一座造价奢华的地下城防。

现在的科学考察站完全是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结晶,大部分科考站都具有宽敞的阅览室、餐厅厨房、会客厅以及健身娱乐活动室,舒适的宿舍都是按照星级标准建造,先进的医疗保健设施和丰富的食品供应保证考察队员们的身体需求。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大地球村概念深的人心,各个国家的科考人员在人迹罕至的南极,摒弃不同文化的差异,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不定期的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以体育比赛形式的交流活动尤其频繁。所有这些丰富了南极科考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不再感到寂寞和无奈,为人类全面认识南极、更好的和平利用南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1、阿蒙森-斯科特站:坐落在极点,隶属于美国,所有建筑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飞机运送。考察站形状像一个机翼,由36根“高跷”支撑,距离地面10英尺,风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积。当雪堆积得太厚,液压千斤顶可以再把建筑抬高两层楼。

2、麦克默多站:隶属于美国,是目前南极所有考察站中最大的,建有机场和各种豪华的服务设施(包括电影院、俱乐部、商店等),可容纳2000人居住,号称南极第一城。

3、伊丽莎白公主站:隶属于比利时,合理利用高科技能源的考察站, 长、宽、高分别为22米、22米和8.5米,是南极科考站中的精致花朵:小巧、美丽、高效,只在夏季开放。

4、康科迪亚站:隶属于意大利和法国,是欧洲宇航局主要研究的对象:这种隔绝、封闭、拥挤的生活环境类似太空飞船,欧洲航天局正在研究这种长期枯燥的生活对15名冬季居民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

5、东方站:隶属于俄罗斯,靠近极点,是最冷的科考站,1983年7月21日实测最低温度为-89.2摄氏度,被称为南极的“寒极”。

6、莫森站:隶属于澳大利亚,是南极大陆上的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也是南极圈以南开放时间最长的考察站。

7、奥长达斯站:隶属于阿根廷,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8、捷克斯洛伐克站:隶属于捷克,是最迷你的科考站,建在南设得兰群岛得纳尔逊冰帽上,站内仅有两座不到10平方米的木板房,无水、电、通讯设备,仅供2名队员度夏和越冬考察。

9、萨纳伊Ⅳ站:隶属于南非,最陈旧和古老的考察站,但它的位置极其特殊,使之成为进行敏感地震学和GPS研究的理想地点,多达10名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和医生在这里进行为期15个月的科学考察活动,人们可以称这个科考站为看得见风景的实验室。

10、哈利VI站:隶属于英国,臭氧层空洞最先在这里发现,为了保持观测位置不变,建在冰架上的考察站必须稳定。整个站是一个巨大的野营车,由各个小单元组合而成,当冰架移动后,这些安装有滑雪轮胎的小单元可以被拖回原位。

。。。。。。           。。。。。。          。。。。。。             。。。。。。

作者曹澜波:巴西中资企业家俱乐部秘书长,巴西中资企业协会副秘书长,CR宗申巴西公司董事长兼COO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图片_20241022131843.jpg

点击图片即可了解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