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据巴西华人网报道 上世纪90年代,巴西毅然放弃了曾造就“巴西奇迹”的“进口替代”政策,转而实施以开放市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为特征的“可持续、适度增长”方针,使经济摆脱了持续十多年停滞不前的状态,重新恢复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即便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巴西经济还是表现出很好的抗冲击能力,2010年更是赢得了增长7.5%的斐然成绩。
但是,危机也暴露出巴西现行经济模式的一些问题。首先,经济增长多依托于初级产品领域的发展,国内制造业则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其次,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三,政府解决两极分化问题的社会援助计划庞大,扩张型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再次抬头。
针对这些问题,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表示,必须加快经济转型,使增长建立在更稳固的基础之上。
近20年来,矿业和农业等初级产品领域的发展成为巴西经济增长的领头羊,铁矿石、石油、大豆、蔗糖、橙汁、肉鸡、牛肉等产品或半成品的出口几乎占巴西总出口的一半。随着巴西东南部沿海石油储量的重大发现,这种增长方式有愈演愈烈之势。与此同时,原有工业体系受到进口产品的冲击,民族制造业面临停滞、甚至萎缩的境地。
巴西政府担心,过度依赖初级产品会导致整个经济脱离对高新技术的研发。为此,政府除继续对进口工业品维持一定关税之外,还在政策层面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将“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扶持;再者,在法律上限制外商对铁矿石、石油等行业的投资,鼓励它们投资于制造业并要求技术转让;最后,加强对炼钢厂、石油精炼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投资,使初级产品的出口实现增值。
在“进口替代”时期,巴西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曾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但是,现在,巴西的基础设施还是20多年前的水平,港口、公路、铁道、机场等日显拥堵,能源供应也呈现严重不足。为此,巴西政府决定彻底解决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以确保经济实现持续增长。首先,恢复政府在该领域直接投资的传统;其次,修改现有法律,引入私人资本,目前政府已经宣布允许私人参股,参与机场的扩建与改造工程;再者,利用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机会,大力吸引外国投资以改善重要城市的基础设施。
上届政府推行了以“零饥饿计划”和“家庭救助金计划”为主的一系列社会政策,使全国10%的人口成功脱贫。但这些社会援助计划过于庞大,导致财政赤字激增;而且,社会援助计划多以“输血”性质的补贴为主,不具备治本的意义。为此,现任政府决定将今后的消除贫困计划定位于“造血”战略上。例如,详细统计绝对贫困人口的数字,今后的资金补贴将只针对这个群体;把救助计划与青少年的就学挂钩,凡不能保证就学的家庭将失去政府的援助;大力投资职业教育与培训,让众多低学历的人通过培训成为熟练工人,由此来改变他们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2011年5月4日,巴西政府宣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巴西现有绝对贫困人口1650万,他们每月收入不足70雷亚尔(约合286元人民币)。这一人群约占巴西1.9亿总人口的8.5%。
巴西政府的主要智库巴西应用经济研究所主持了这项调查,以便为年初执政的罗塞夫政府制定新的消除贫困计划提供依据。
巴西社会发展和消除饥饿部长坎佩洛说,罗塞夫政府未来的消除贫困计划已命名为“巴西无贫困”。坎佩洛说,新计划将以卢拉政府时期执行的“家庭补助金”计划为核心,通过对贫困家庭提供资金补贴,改善穷人的生活、卫生和教育条件。“家庭补助金”计划要求受援家庭必须保证儿童充分就学。
巴西著名智库瓦加斯基金会公布的研究显示,巴西2010年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5304,是自1960年有该项统计以来的最低值,表明巴西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这项研究引用了巴西国家统计局2001年至2009年全国家庭抽样调查的数据。在此期间,占巴西人口10%的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69.08%,占全国人口10%的富裕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12.58%。与此同时,占全国人口5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加了52.59%。
主持这项研究的经济学家马塞洛•内里指出,如果把巴西人口按收入分为十个阶层,收入越低的阶层近十年收入增长越快,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富裕家庭的311%。
巴西政府大力普及教育和增加社会项目投入是贫富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根据这项研究,2002年至2010年期间,巴西的贫困人口减少了50.64%,只用了八年时间就完成了联合国千年计划提出的25年内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
然而,尽管巴西基尼系数在逐步下降,但巴西贫富差距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巴西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至少还需要30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