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中新社长沙11月10日电 (张雪盈 李盈)索马里青年萨卡位于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国际青年创业港(以下简称“国际青年创业港”)的工作室展柜上,整齐陈列着服装、箱包、农业机械模型等产品。“我在去年5月成立了专门面向非洲市场的外贸公司,将湖南的服饰与农业机械等产品卖到东非各国,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0万美元。”
萨卡是湖南首张“创业签证”获得者。“国际青年想要留湘必须办理相关签证。”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浩介绍,湖南率先推出“创业签证”并打造国际青年创业港,挑选有意向、有资源的优秀外籍应届毕业生,由公安部门发放签证,并给予创业指导和帮扶,以破解国际青年需两年工作经验才可办理工作签证的难题。
11月7日,索马里青年萨卡在国际青年创业港的工作室内展示售卖至东非各国的箱包产品。 张雪盈 摄
来自贝宁的乔力也是国际青年创业港成功吸引并扶持的外籍创业者之一。在国际青年创业港支持下,乔力毕业后成功获得了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2024年首张“创业签证”,并在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我走访了几个工厂,希望能与之达成合作。预计22号左右回非洲见客户,拿到订单后就能回来做业务。”乔力说,公司目前已有在谈意向订单约30万美元,寻找到稳定优质的货源后,就能将物美价廉的“湖南特产”卖到非洲。
目前,国际青年创业港已办理中国首批对非创业签证6张(含续签)共4人,为14家初创公司落地长沙提供了先决条件。“我们还对创业公司按照经营规模、营收水平等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和差异化支持,帮助国际青年逐梦长沙。”王浩说。
11月7日,也门青年阿布在国际青年创业港的工作室内工作。 张雪盈 摄
国际青年创业港也吸引了一批生物医药、跨境电商、大宗贸易等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入驻,为国际青年提供实习岗位、创业场景和资源对接。也门青年阿布便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找到了属于他的“逐梦场”。入职不到两年的他,将“长沙造”机械销往全球20余个国家,促成工程机械设备订单总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俨然成为公司的“明星”销售经理。
据悉,一年多来,国际青年创业港已引进了华夏源、飓速等18家企业,实现了12亿元人民币的外贸额。通过该平台,长沙首次将比亚迪新能源巴士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首次将工程机械出口到拉丁美洲,首次将马拉维的大豆、阿富汗的松子进口到湖南。
未来五年,国际青年创业港将继续围绕对非合作领域开展更多、更好的制度创新,力争新增创业公司50家,服务湘企300家,实现外贸20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目标,在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中发挥自贸试验区主力军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