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香港中通社11月15日电 根据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回的样品,中国科学家得出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15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
这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而本次发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月背岩浆活动42亿年前就存在,至少持续了14亿年。这些研究为人们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科学证据。
传统观点认为,月球背面的月壳较厚,抑制了月海玄武岩喷发,导致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海分布不对称。然而这一模型不能解释为什么月壳很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也匮乏大规模的月海玄武岩。本次发表于《科学》的研究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布除受月壳厚度影响外,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此外,该研究获得的年龄数据还弥补了月球撞击历史研究在至今约32到20亿年间缺乏样品标定的空白,更新了行星地质学领域广泛使用的撞击坑统计定年曲线。
今年6月25日,中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完)